
再有四天时间,G20峰会就要在南京召开了,这是一场事关经济的全球性重大会议,届时中美日等多国领导人都将出席。
但在此之前,中方就已先发出一记重锤,明确表示不安排与日本领导人会晤。

可以说,这算得上近年来中日之间最直白的一次拒绝,不同于以往的模糊回应,这次措辞直接、态度坚决,显然不是临时起意。
那么中方的强硬回应,是否意味着中日关系已经无可救药?中国为何在峰会前就明确表示拒绝,不再留外交回旋余地?

高市早苗的玩火行为
10月31日,当时中美双方会晤后,中方还同高市早苗有过简短的会面,气氛尚算平稳,然而仅仅一个星期后,高市早苗就在国内讲话中,提及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。
不仅如此,她还暗示日本自卫队未来或将介入台海局势,在引发中方强烈反对后,她还是拒绝对这些言论做任何撤回。

这一系列表态,迅速点燃中国社会各界的愤怒情绪,王毅外长早前就警告过,借台海生事,就是给日本找事,但显然,高市早苗没有记住这句话。
高市的表态,可以说是踩了中国14亿人的红线,要知道台湾问题是中国的主权红线,不容任何国家以任何形式干涉。

但令人意外的是,就在高市言论之后,日本国内却反响热烈,据共同社民调显示,高市的支持率飙升至69.9%,其中48.8%受访者支持其涉台表态,这股右翼浪潮,正是她敢于不计后果的底气来源。
一边是政治加分,一边是外交减分,这样的路线日本还能走多远?

中方反制多线齐发
面对挑衅,中方并未陷入情绪对抗,而是迅速部署了一整套组合回应,11月16日,中国教育部发布赴日留学预警,提醒学生审慎考虑赴日深造计划,随后文旅部也跟进,呼吁国人谨慎前往日本旅游。
另外,中国驻日使领馆发布安全提醒,强调近期中国游客在日本多起遭遇不友好对待的案例,呼吁游客注意言行安全。据统计,中国游客每年为日本带来数千亿日元的消费,但如今中国这一波调整,日本旅游行业预计损失超2.2万亿日元。

更具分量的是军事层面,055型驱逐舰驶向日本近海进行巡航,黄海海域同步展开实弹演练,还有刚完成海试的四川号电磁弹射两栖攻击舰,也频频出现在东海方向,这些行动,既是演练,也是威慑。
与中方的清晰立场不同,日本政府显得格外混乱,11月17日,日本外务省高官抵达北京,但他的情绪看上去很是低迷,而且也未对媒体透露任何信息。

这次访问,在日本国内被包装成协调举措,实则并未带来任何实质性让步,他在会谈中并未就高市早苗的言论做出道歉或澄清,所以中方对此并不买账。
更糟的是,日本内部对华沟通渠道也在快速萎缩,此前一直充当沟通桥梁的公明党,如今被排挤出执政联盟,新政府的对华政策,越来越被右翼主导。

曾几何时,中日两国在经贸层面紧密合作,彼此互为重要市场,2025年6月底,中国刚宣布恢复从日本进口水产品,外界一度认为两国关系正在回暖。
但高市早苗的上台,让这一切发生逆转,她不仅在涉台言论上不断加码,还公开为台独分子授勋,激化矛盾,这些行为,已经不再是外交层面的分歧,而是触碰了中国国家核心利益。

值得注意的是,2025年10月日本资本市场已出现外资集中抛售,金额高达23亿美元,日元汇率年内下跌近10%,显示国际投资者对日本政策的不确定性越来越担忧。
而在稀土问题上,日本的对外依赖极高,重稀土100%依赖进口,而中国掌握全球90%以上的精炼技术,如果中方决定出口限制,日本将面临严重的制造业危机。

G20前传递的明确信号
11月22日至23日,G20峰会即将在南非召开,高市早苗准备借此机会与中方高层见一面,谋求破冰,但中方已经明确拒绝。

中国在国际场合上越发坚定立场,不再容忍外部势力对台海问题说三道四,通过这次G20前的拒见决定,中方也在向其他国家传递清晰信号:尊重中国核心利益,是合作的前提。
杀鸡儆猴的战略正在展开,中方希望通过对日本的强硬应对,震慑那些在台海问题上摇摆不定的国家,未来台海问题势必将成为更高频率的国际议题,但中方的底线从未改变。

而日本,如果继续战略误判,仍坚持民粹路线,极有可能陷入经济与外交的双重困境,这不是中方愿意看到的局面,但也不会为了避免冲突而牺牲原则。

结语
中方拒见高市早苗,背后是对日本新政府彻底失望的体现,中日关系已经下探至历史低点,如果日方不调整方向,未来的冲突只会更频繁、更激烈。
51配资网-股票日内配资-10倍杠杆炒股-专业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