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本文转自:江门日报
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,我们愈发意识到,学生的成长不仅需要知识的灌溉,更需要心灵的滋养。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,心理健康是综合素质发展的基石,关乎其一生的发展。作为教师,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,更应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引路人。教师不能仅满足于“教书”,更要学会“读心”。日常教学中,我们要以细致入微的观察,及时捕捉学生心理与行为上的细微变化。接下来,就分享一个具体案例。
沙塘镇节推小学 梁卓辉
用慧眼识别心灵信号
我曾教过的学生小伟经常忘带作业,上课也喜欢做小动作。起初,我以常规方式对他进行批评教育,效果甚微。后来我发现,小伟的行为似乎与我的关注度有关——我多看他几眼,他便收敛一些;我的视线一移开,他又“故态复萌”。
通过多次家访,我了解到,小伟的父母长期在外工作,他跟着爷爷生活。爷爷的教育方式较为严厉,鼓励少、批评多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小伟内心极度渴望被关注、被关爱,于是,不自觉地把“犯错”当作吸引别人注意的方式。从心理学角度看,这是一种典型的“缺爱型行为”,隐藏的是对“爱与归属”的渴望。
对待小伟这样的学生,简单的批评治标不治本。教师要怀着爱心与耐心,以温和、理解的态度走近孩子,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,真正找到问题的根源。
用真诚搭建沟通桥梁
师生之间心灵的融合,是教育产生效果的关键。一旦发现学生存在问题,真诚的沟通便是打开心门的钥匙。
在理解小伟行为背后的原因后,我没有急于说教,而是选择一个轻松的课后时间,像朋友一样和他聊天。我认真倾听他的每一句话,尊重他的感受。小伟渐渐敞开心扉,诉说对父母关爱的渴望。我适时给予肯定与鼓励,告诉他:“老师理解你,也会一直支持你。”
在日常教学中,我也格外关注小伟的点滴进步。课堂上,他答对问题,我及时表扬;生活中,我关心他的饮食起居,让他感受到被人关心。实践证明,真诚的沟通能够有效拉近师生距离,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,也为后续的教育引导铺平了道路。
用耐心静待心灵花开
学生心理问题的转化,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一个缓慢、曲折,甚至时有反复的过程。
小伟在接受引导后有所进步,但偶尔仍会与同学发生口角、争执。面对这样的反复,我没有气馁,而是坚持每天抽出时间与小伟交流,进行“预防式”提醒。同时,关注他的日常表现,有好的行为,及时表扬,有问题时,温和指正。每周,我专门安排两次谈心,通过讲述励志故事、名人案例,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。
一个学期过去,小伟的变化令人欣慰:课堂上的他积极举手,课后的他与同学和睦相处。看到他的进步,我深深体会到,教育是一场用爱陪伴的马拉松,唯有耐心,才能等来花开。
对那些心灵需要呵护的学生,我们更应给予持续的关注与陪伴,让他们在老师爱的阳光下,走向更辽阔的未来。
51配资网-股票日内配资-10倍杠杆炒股-专业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