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地时间9月11日上午8点,加利福尼亚州帕姆代尔的天空划过一道沉默的黑影——美国空军第二架B-21“突袭者”隐形轰炸机稳稳升空,在一架F-16D战机的伴飞下转向爱德华兹空军基地。这架编号T-2的测试机全程未收起落架,首飞动作谨慎而平稳,但它的起飞背后,是一场加速推进的战略威慑竞赛。
和2023年首飞的第一架B-21相比,这架新轰炸机外表低调了许多。机头下方不见了橙色的试飞空速管,尾部也没有拖锥装置,连首架机头上的诺格测试徽章也省去了。这些细节变化暗示着,B-21的飞行测试已跨过基础性能验证阶段,正在向任务系统和武器集成深度推进。诺斯罗普·格鲁曼公司透露,基于首架原型机T-1的数据,额外测量设备已不再必要。
美国空军部长特洛伊·迈因克毫不掩饰对进展的满意:“两架B-21同时投入飞行,测试进度简直坐上火箭!” 眼下,T-1和T-2两架飞行测试机共同驻扎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,另有G-1、G-2两架地面测试机同步开展实验。这种多机并行、数字赋能的测试模式,大幅压缩了研发周期。
展开剩余66%B-21的研发节奏确实打破历史纪录。从2015年立项到2023年首飞,仅用时8年。对比一下:俄罗斯图-160轰炸机从立项到首飞花了14年,美国B-2更是用了22年才服役。这背后是“数字工程”的全新研发模式——通过计算机建模和虚拟测试替代传统实物样机,边试飞边优化,甚至部分测试机可能直接转为量产机型。
至于B-21的真实战斗力?官方披露不多,但信息拼图逐渐清晰:它的翼展超40米,最大起飞重量约82吨,配备两台涡扇发动机,能攀升至1.8万米高空,最大航程约8000至9000公里。机腹弹舱可携带约9吨弹药,既能用常规导弹实施防区外打击,也可挂载核武器执行临空轰炸。其隐身能力被称为“全谱系最强”,进气道设计、机身涂料、翼身融合度均比B-2更进一步,甚至在红外和可见光波段也力求“隐形”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它的“大脑”。B-21采用开放系统架构,软硬件都能随时迭代升级。它不仅能独立作战,还能充当空中信息枢纽,指挥“忠诚僚机”和无人机群协同穿透防线。美军明确提到,它将来会优先部署在西太平洋地区。
价格也是关键一环。B-2单架成本高达24亿美元,天价导致最终只生产了21架。而B-21目标单价控制在6亿美元左右,维护成本比B-2低75%。美军计划至少采购100架,未来可能增至200架,用以取代B-1B和B-2,与延寿升级的B-52J共同组成未来轰炸机梯队。
尽管测试顺利,挑战依然存在。新型隐身涂料的实际维护性、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可靠性、以及无人僚机协同战术的成熟度,都需要更多验证。美军希望2030年代初形成战斗力,但具体时间表仍未公开。
第二架B-21升空,意味着美军隐形轰炸力量建设迈入新阶段,从试验室到战场,B-21不仅关乎技术突破,更映射出大国竞争背景下“穿透性制空”作战理念的紧迫落地。
发布于:浙江省51配资网-股票日内配资-10倍杠杆炒股-专业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